年產量全球前十的壓縮機巨擘;靠「測試」登上股王寶座的半導體產業新星;以獨家「電刺激」技術打進美國一線醫材大廠的生技公司⋯⋯,這些企業,或許不在當前台灣資本市場的鎂光燈下,卻早已在產業現場闖出深刻印記。它們低調潛行,實力卻絲毫不容小覷。
它們,是一批潛藏在興櫃、公開發行與創新板市場的企業尖兵。《今周刊》「2025未上市公司100強」,帶你看見這些曖曖內含光的台股明日之星。
2021年成立的天能綠電,在總經理唐亞聖的精實帶領下,短短3年即成為國內交易量最大的綠電供需媒合平台。(圖片攝影:蕭芃凱)
回到百強排名,在生技產業和半導體之外,受惠近年政策扶持,不少與「風光電」相關的未上市企業,也都在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排名第六十八的天能綠電為例,儘管公司二一年才成立,為台灣第十四家取得售電執照的業者,但在母公司雲豹能源的案場資源協助,以及「精實公務員」出身的現任總經理唐亞聖帶領下,近年天能的售電業務大幅成長,並陸續與玉山金、美光、永豐銀、日月光、台積電等國內指標企業完成多筆售電交易,不僅在去年成為國內交易量最大的綠電供需媒合平台,亦在今年六月成功登錄興櫃。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里程碑。」談及過去一年天能取得的不俗成績,唐亞聖難掩自豪。不過,若要細究天能為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售電市場中突圍,唐亞聖認為,關鍵在於速度與信任。
唐亞聖回憶,在天能成立初期,因為自身沒有相關產業經驗,加上公司也還沒有交易實績,「當時溝通成本很高,員工會有自己的想法,對公司發展方向也會有疑慮。」至於如何回應團隊的疑慮,他的想法其實非常單純,「就是要……,先攻下一座城池再說。」
唐亞聖笑稱,對他來說,經營公司就好比「帶兵打仗」,軍令狀一旦下達,團隊就要全力以赴,絕不輕言放棄。他以團隊當時在執行自動發電設備「三(型)轉一(型)」的流程為例,通常,「同業跑這個流程可能要十個月,我就要求五個月達陣。」他坦言,「這當然對同仁會有壓力,」但唐亞聖強調,正是因為比同業更努力,有了具體的實績,後續也才能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這是一環扣一環的。」
然而隨著整體綠能產業走向成熟,展望未來,唐亞聖也清楚,天能不可能再複製如過去數年間的翻倍成長經驗,「我們希望是到三○年之前,維持平均每年二○%到五○%的營收成長幅度。」但他也不忘補充,天能當然有可能會做得更好,「因為許多時候,團隊就是會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他邊說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