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量國際:能源科技等四大產業將引領台灣經濟成長
除了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之外,台灣還有很多那些護國神山群?寬量國際(QIC)正式提出「台灣起飛(Taiwan HEADs Up)」的投資策略中看好「健康科技(Health Tech)、能源科技(Energy Tech)、電動車科技(Automobile Tech)、數位經濟(Data)」為首的四大新興產業,這四大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台灣經濟新成長動能來源,也有機會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群。
寬量國際24日舉行2023年第二季媒體記者會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作以上表示。
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Alex Lee)指出,量寬國際在4月11至14日甫於新加坡與香港完成第13屆「台灣CEO Week」,共有六角、國泰金控、開發金控、永豐金控、王道銀行、葡萄王、光洋科、森鉅、橘子、雲豹能源、泓德能源、錼創科技、勤誠、AmazingTalker、永悅健康、百睿達、Kiwi Campus、World Gym台灣、科絡達、Gogolook、萬里雲、愛實境、奧義智慧科技、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互貴興業、保瑞、漢達、臻鼎、融程電、Gogoro等30家被喻為「台灣新經濟」代表的企業與會,獲得兩地投資人廣大迴響。
李鴻基(Alex Lee)指出,這次「台灣CEO Week」得到最大的反饋是,新加坡與香港除了外界熟悉的機構投資人外,包括許多家族辦公室、私募基金、天使投資者,都展現對台灣新經濟產業的高度興趣。
李鴻基表示,除了台積電之外,新能源、軟體與生技這些新興產業將打造出台股新的護國群山。
谷月涵認為,台灣過去科技製造業的成功,已為「健康科技」、「能源科技」、「電動車科技」、「數位經濟」等新興產業打下深厚基石,因此,取「Health Tech」、「Energy Tech」、「Automobile Tech」、「Data」第一個字母成「HEAD」,並以「台灣起飛(Taiwan HEADs Up)」作為新的投資概念,看好將成為未來台灣經濟成長動力來源。
谷月涵喊台灣起飛 四大產業引領經濟
寬量國際(QIC)今(24)日舉行2023年第二季媒體記者會,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正式提出「台灣起飛(Taiwan HEADs Up)」投資策略,也就是看好以「健康科技(Health Tech)、能源科技(Energy Tech)、電動車科技(Automobile Tech)、數位經濟(Data)」為首的四大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台灣經濟新成長動能來源。
谷月涵針對這四大投資策略,提出他的觀點與看法:
一、健康科技:台灣高品質醫療體系成就了全球最大且品質最高的整合型醫療系統、人才庫與資料庫,且在新冠疫情後,健康數據的數位化和雲服務變得普遍,帶動更便宜、更快速的藥物發現和疾病診斷技術,且經過多年研發投資,生技公司可以更快速度取得新的和特殊學名藥批准,受惠於近期新藥批准加速轉化為商業銷售,營收成長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15%成長至2024年的18%。
二、能源科技:受惠於近期太陽能與離岸風電邊際成本已低於天然氣發電,使得前者已成為規模上最便宜的能源來源,能源科技產業開始呈現穩定成長,加上世界各國政府力推ESG標準的實行,進一步推動了實施可再生能源戰略的必要性,此外,最後,台灣將再生能源比重目標從目前的6%拉高到30%的電力,高於目前的6%,帶動了強大的本土市場需求,以幫助支持國際擴張,其中又以太陽能、電池技術、風力發電為台灣綠色能源產業投資最多的項目。
三、電動車科技:電動車的簡單性和更高數位化元件,終將帶來成本的下降,就像過去的PC與智慧型手機一樣,因此,隨之而來的價格調降和產品硬體差異化,將迫使大多數全球品牌將生產外包給台灣製造商,目前台灣廠商已供應特斯拉與中國等其他電動汽車品牌相當大比重電動車零組件與次系統,從總規模來看,2022年電動車銷量超過1,020萬輛,年成長率達65%,前10大電動車中有7款來自中國,而根據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的預估,到2023年底,電動車銷量預計將達到近1,700萬輛。
四、數位經濟:數位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積累,2022年已達到94皆位元組(zettabytes),較兩年前成長1倍,然而,預估只有15%的數據是結構化的,且只有一小部分結構化數據被編譯成有用的應用程式,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最終將釋放這個蓬勃發展的數位金礦的價值,創造巨大的新商機,數字應用程式具有獨特的可擴充性,儘管通常需要初期大量投資,但從長遠來看,為企業提供了高度營運槓桿,商業應用包括雲、人工智慧、電信、電子商務和網路安全。